庫明加最近似乎終於意識到自己的“重要性”,這不,他居然希望球隊把他當作未來的基石,甚至想在合同裏明確寫出來。這算不算在給自己打廣告?畢竟在上賽季的47場常規賽中,他的球權使用率已經飆升至27.4%,這在球隊中僅次於“籃球神”庫裏那令人艷羨的29.8%(當然,有些家夥的出場時間不足10場,不值得一提)。也就是說,庫明加在球隊的戰術進攻中承擔了相當重的責任。

你知道的,在NBA,球權使用率這個大數據可不是隨便拿來玩的,它衡量了球員在場上對球權的掌控程度。換句話說,它反映了一名球員在其出場期間,參與進攻終結的機會比例——投籃、罰球、甚至失誤都統計在內。簡單來說,就是在每一次進攻中,庫明加到底能占多大的“蛋糕”。
計算這個“白色骷髏”的公式其實沒那麼復雜:先把投籃次數、被犯規的罰球次數(乘以0.44)和失誤次數加起來,再乘以球隊總出場時間除以5,最後再用這個結果除以球員實際出場時間,乘上球隊所有進攻行為的總和。聽起來是不是一大堆數學?但似乎他更關心的數據能否翻譯成美元!
也許這樣表述能讓他在談判桌上更有話語權,但在現實面前,庫明加依然需要證明自己有這個能力。畢竟,想當球隊的“基石”,不是光有數字撐場面就能得逞的。如果他在關鍵時刻出現失誤,或者獨自承擔重任時表現不佳,那麼“基石”這個詞恐怕很快就會變成“為球隊添亂”的代名詞。所以,庫明加,別忘了帶著數據回去練習,真正的“基石”可不是紙上談兵。